全球化學農業升級為生態農業的根本途徑
一、全球農業現狀:
1.現狀及問題:
化學農業占主導地位。
化學農業自人類歷史以來解決了人類溫飽問題。
化學農業同時又危害人類生存發展,破壞土壤,破壞環境,導致食品不安全,危害人類健康。
2.發展趨勢:
由化學農業向生態農業過渡,最終實現生態農業。
目前全球處于化學農業向生態農業過渡的初級階段。
全球有計劃實施生態農業建設于40年前開始,進展十分緩慢,實際上無實質性進展,區域性成果為日本農業相對領先。
二、實現生態農業的障礙:
1.主要障礙:
植物營養供應主要依賴化肥;
植物保護主要依賴化學農藥。
2.消除障礙的技術方法:
生物肥料完全替代或大部分替代化肥;
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
3.至今不能消除障礙的根本原因:
生物技術(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等)廣泛應用幾十年,整體效果不佳,全球依然是化學農業占主導地位 ,這是事實,根 本原因在于:
目前生物技術轉化的生物肥料和農藥由于自身缺陷不能在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
生物技術生產的肥料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營養需求(農家肥、商品有機肥及生物有機肥低效緩效缺陷不能替代化肥);
生物技術生產的農藥不能全覆蓋或大部分覆蓋植物保護領域
三、實現生態農業的根本途徑:
用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或大部分替代化肥;
以生物技術為主防治病蟲害。
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方案是:
1.研發、應用速效+高效+長效的有機肥;
2.研發、應用能普遍防治病蟲害的生物農藥或其它生物技術方法。
這兩類技術長期沒能突破,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無法消除,因此全球生態農業進展緩慢。
四、中國有了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突破:
一是速效+高效+長效的生物碳肥的產生;
二是普遍防治病蟲害的物理水處理技術產品替代農藥的創新技術產生。
速效高效長效生物碳肥創新技術是將有機肥料中固有的難以被土壤和植物利用的碳分子改變結構,成為土壤和植物最需要而過去無法得到的有效碳營養和碳能量,碳養分高達20%以上,與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不同的是具有速效性和高效性能,能滿足植物營養需求,更有效提高土壤活性,改良土壤,更有效增強植物干物質合成,改善品質,由四川戰友興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
經國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事實證明:
在水稻、玉米,小米、蔬菜、茶葉、水果、甘蔗、中藥材 等作物上施用這種速效高效長效生物碳肥(商品名為戎軍碳溶有機肥)120kg/畝—200kg/畝,作底肥,不施化肥,不施其它肥,全季基本不追肥,板結的土壤明顯疏松,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不斷提高,作物生長速度與化肥相等或快于化肥,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大幅度提高,總體上用肥成本低于其它肥。不但能完全替代化肥,而且能為土壤和植物提供最重要的,其它肥料無法提供的碳營養,體現出快速改良土壤、農作物高產、農產品優質的巨大作用,產生了土壤越用越好越干凈,增產增收,農產品安全而優質、生態環境日益美好的效果,克服了生態種植低產局限,展現出生態農業快速而順利發展的美好前景。該肥目前生產技術成熟,產品質量穩定,應用功效作用顯著,手續合法齊全,并獲得全國名特優產品認證,中央電視臺《信用檔案》欄目及國家有關部門頒發了誠信證書。
普遍 防治病蟲害的物理水技術,能防治70%以上病蟲害,可替代化學農藥的主導地位。
五、切忌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誤區:
主要技術誤區是用現有科學技術成果發展生態農業。
必須研發和應用創新科學技術才能真正發展生態農業。
現有的絕大部分科學技術成果在全球沒能實現生態農業(全球最高的有機肥料占比70%的日本仍然沒能實現生態農業),這是事實。
國內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用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收效甚微,有機肥料的使用量增長緩慢,市場消費欲望不高,證明了現有技術成果達不到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
從技術角度看,商品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效果不好的內在原因是自身缺陷,營養成分低,不能滿足作物營養需求,肥料中的有機質質量分數雖然很高,但需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緩慢分解發生有益作用,浪費大,利用率低,對土壤理化生性能的改善作用緩慢。
有機肥、生物有機肥低效緩效的致命缺陷注定了用它們實現生態農業是走彎路。
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總結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從本質上認識到用創新科技成果消除生態農業兩大障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速效高效生物碳肥替代現有的商品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來替代化肥,走上正軌。
六、生態農業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的局限:
推廣速度慢
推廣面難以擴大
主要原因是,這兩項技術是由小型民營企業研發成功的,必有商業技術壁壘,影響到推廣速度和推廣面。如速效高效生物碳肥目前國內僅有成都農業高新區創新中心的四川戰友興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和推廣,技術壁壘的保護難以被其它企業復制,微弱的市場運作能力在目前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支撐條件下,仍然難以被消費者認知,目前該公司的產品主要憑借應用效果“口碑相傳”。
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微小民營企業的創新技術成果,公信度低,認知時間長,與政府資源或其它優質資源對接難度大,不利于快速而廣泛推廣。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助力推廣該技術,加速生態農業的進展。
( 李巍 北京中策科技創新驅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