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防控不放松 科技扶貧上臺階
陽春三月,春意濃濃,戰疫情,忙備耕,科技扶貧,助農增收,簡陽市蓉城金秋科普宣傳隊的同志們,在戰疫、防控毫不松懈的同時,認真開展電話聯系,微信平臺交流,深入貧困村、社、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春耕,備耕扶貧活動。
在科普宣傳隊隊長施勁松同志的帶領下,牽線搭橋,組織協調四川省農科院常務付副院長黃剛、北京市中策科技創新驅動研究院副院長李巍、內江市下鄉簡陽知青感恩第二故鄉代表游國柱、資陽市紅薯專業營銷大戶,大學生創業優秀代表方超,前往簡陽市最僻遠的施家鎮金玉村、龍鳳村開展春耕生產扶貧活動。活動定位到村、定點到戶、落實到人,由薯業公司總經理方超分批次送去紫薯早熟品種苕苗;土肥專家李巍無償支持由四川戰友興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現國內最新科技成果的戎軍碳溶有機肥35包,1400公斤;由省農科院黃剛無償支持中國水稻專家袁隆平2019年審定的國家優質稻香米新品種,種植10畝地的谷種。
![](/uploads/2023/04/251336523573.jpg)
送去的戎軍碳溶有機肥和水稻新品種
我們的科技扶貧活動,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紫薯土肥技術示范。示范面積100畝,由五戶承擔。示范目標:有機肥替優化肥,采用國內唯一的能完全替代化肥的速效高效生物碳肥替代化肥;對比其它用肥栽種的薯類同品種,同區域生長質量,生長速度,產品品質差異;施肥品種:只施用戎軍碳溶有機肥。施用前,作2組對比,一組為50克/株,另一組為55克/株;施肥方法:植苗時肥料撤在定植穴中,用手抓一下,將肥與土混合一下,將苕苗栽在混有肥料的土址中,栽苗后澆水,全季不再追施肥料。為生態種植,改良土址,提高產量,提高品質。為免施化肥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2、水稻土肥技術示范。示范面積10畝,承擔農戶4戶。示范目標:有機肥替代化肥。尋求改善南方大米品質的有效土肥施用技術方法,從土壤改良角度改善南方大米品質,打破四川無好米的局限。采用戎軍碳溶有機肥一次性施肥(底肥),全季不再用其它肥,對比其它用肥栽種的水稻,同品種,同區域生長質量、生長速度、產量、品質差異。施肥量:作2組對比,一組為120kg/畝,另一組為160kg/畝;施肥方法:耙田后將肥料撤施于田里再播種(技術要點是耙田后撒肥,忌把肥料深埋在泥土中,不利于根系吸收)。重點是檢測水稻產量,品質與其它用肥水稻對照組別的差異。
![](/uploads/2023/04/251338312411.jpg)
圖片:土肥專家李巍傳授施肥技術
4、找到了科技扶貧的切入點。就是企業或業主、新品種、新技術的有機結合,科技成果的轉化,是實現農產品增產、提質、增效、農民脫貧不返貧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施家鎮金玉村、龍鳳村的種植業示范,從本質上重新認真識農業,由傳統的化肥施用,向髙科技技術含量的有機肥施用轉化,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進行紅薯、優質稻香米的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必將對本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2020脫貧奔小康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